新闻动态

J9.com金融培训十篇
发表时间:2023-11-30 12:06:50

  J9.com【导读】在学员黄寅看来,商业金融师岗位能力培训课程让其受益匪浅,感觉意犹未尽,总希望老师多讲一点,自己可以多学一点,还希望自己的脑容量可以更大一些,更多地吸收老师的讲课内容。

  2015年9月,我踏进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门,很有幸地参加了第五届商业金融师岗位能力培训。回顾这短短的五天培训,我总结的就是:课程让我受益匪浅,感觉意犹未尽,总希望老师多讲一点,自己便可以多学一点,同时也希望自己的脑容量可以更大一些,更多地吸收老师的讲课内容。

  短短的学习旅程,多位教授名师的引导与解答,使得自己脑中的思想从凌乱到系统而焕然一新,老师谆谆的讲解,话真的是说到点上,落到实处。通过风趣幽默的讲课方式,让同学们把精力集中在自己身上的同时,也把一个个的课程要点结合实际的成功案例传送到同学们的心田,弥补了我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和实际经验的欠缺,无论从理论还是到实践都给我们上演一场丰富的听觉盛宴。

  李保民主任的金融改革及现代企业制度,郭庆旺教授的中国财政金融制度,宋华老师的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金融创新,胡俞越老师的期货市场交易实务,吴晶妹老师的商业信用风险评价与管理,庞红老师的国际金融,胡波老师的新常态下私募股安全投资领域的机遇与挑战,阴宏的一带一路战略下企业资本市场发展方向,每一个课题都紧紧地围绕着目前最火热的金融知识徐徐铺开,帮助我们真正了解到目前国家的金融政策,从政策中发现机遇、规避风险,在互联网金融的大环境下不断创新与发展。身经百战的老师们不遗余力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我们,与我们进行思想碰撞,从而让我们从中多学习一些知识,以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每一堂课都让我有所顿悟,希望可以将自己的实际情况与老师所讲的思想相结合,再磨合出更完美的想法付诸于行动。

  这几天的课程不仅是收获知识这么简单,还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通过课堂上老师发人深思的讲解,课堂下同学们都自发地互动交流,三两成组互相交流自己的感悟。从课堂些许紧张的气氛中大家认真听讲到课下和同学们有说有笑地侃侃而谈,让我们的感情从无形中拉近了很多,结下了这相遇的缘分,那就是同学情。

  【导读】在学员丁丽谱的眼中,商业金融师岗位能力培训是高层次的知识洗礼,让她明白了商业金融的深远意义:商业改变金融,金融服务商业。

  2015年9月26日,为期五天的商业金融师岗位能力培训在美丽的中国人民大学结班了。

  项目产品及服务:金融保险职业技能培训、金融保险职业咨询、金融保险职业技能培训课件教材

  培训形式:实地培训(走出去、请进来)、卫星电视广播远程培训、网络在线培训、函授自学

  目标用户群:在校大中专学生、金融行业从业人员、有志进入金融行业的社会人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金融业的竞争本质上是金融人才的竞争。中国入世后,高级金融人才明显不足。

  目前,政策金融的人才需求已经饱和,而且还在不断膨胀,个人金融国内还没有生成其生长发展的土壤,原因主要是:国内居民金融意识不强,所以在个人金融方面只有一些很基本的业务,所需求的人也只是一些很普通的,薪水很低的员工。

  而公司金融则不同,大量的企业的金融意识在迅速强化,而且目前国内缺乏大量的这方面人才,主要有资产评估,风险评估,项目评估,风险投资,证券投资,融资业务,财务规划等方面的人才,而这些职位目前大部分由一些金融意识落后的“老人”们把持,当然公司金融和个人金融又很大一部分可以重合,比如投资理财,所以,随着国内人们金融意识的提高,这个领域的人才需求更加旺盛。

  随着世界排名前200位的金融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对金融人才,特别是高级金融人才的需求不断看涨。预计到“十五”期末,国内金融从业人员总量将比目前增加29%,需要补充一大批跨学科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金融人才。

  目前金融培训品种单一的现状与国内金融业的大环境以及金融产品的缺乏不无关系。但随着国内金融行业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将会产生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和衍生产品,金融业务必将逐渐趋向多样化,对金融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语言能力、业务操作能力都将提出全新要求,这自然会催生出多样化的培训市场。因而国内的金融培训市场潜力巨大,培训机构面临着不可多得的“淘金”机遇。

  4、“海外兵团”国际金融培训认证机构,国际认可度高,国际影响力大,较为权威,但由于国内外金融财务规范目前还存在一定差异,因而国际培训认证缺乏本土化优势,此外,国际培训认证费用偏高,非普通个人及中小企业用户所能接受。

  虽然目前国内外金融培训的操作机构不在少数,但涉及到以提升职业技能为目标的本土权威培训认证机构几乎没有,因此该项目具有如下竞争优势:

  背景优势——该项目依托的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是金融保险职业技能培训学院建设、运作的主要管理部门,各高等学校和各类用人单位必须配合执行。

  资源优势——联合大型国有银行一起来操作,因而该项目具有全国的唯一性和独有性,任何培训机构都不可能拥有这样的资源,因此该项目具有垄断性。

  很显然,过去这样的知识结构是为计划经济服务的,企业的资金全由国家供给,无须过问金融问题。

  1.总体的构想。原来的《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被一分为二。单独设置《现代金融知识》这门课的必要性在于:第一,增加了国内金融知识的丰富内容,可以使受培训者深入了解我国金融领域所进行的改革及其对企业的关联作用与影响;熟悉各种现代的金融知识和业务,开阔企业管理层的视野。第二,把企业领导者必须掌握的各种国内、国际金融知识放在一门课和一本教材中,会使它更加完整和实用化,不会出现知识体系的分割。第三,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专业化。《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原本是两门专业跨度比较大的课程,由于被当做一门课,使用一本教材,所以通常是由一个教师来任课。如果从教学质量方面来讲,国际贸易和金融类课程分别由不同的专业课教师来完成教学工作,效果应该会更好。将金融类课程单独开设,正好符合这一要求。

  2.开设金融课程的目标。《现代金融知识》这门课程总的要求是使接受培训的企业领导干部增强“三个理解”:一是增强理解近年来我国在金融领域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以及这些改革对企业的关联作用与影响;二是增强理解我国党和政府根据改革开放的要求及国民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而采取的各种金融调控的政策、措施,把握好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关系,开阔视野;三是增强理解现代金融市场的运作原理,特别是理解我国证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的运作原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方向,为企业进入国内金融市场,进一步走向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创造知识准备的条件。

  3.提高“三个能力”:一是提高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的能力。企业在不断地改革,银行也同样在不断进行着改革,在千变万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和银行之间能够做到长期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并非易事。如今的银企关系和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企业领导干部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了解银行的改革,才能够做到处理好与银行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的问题。这其中不仅有银行信贷的问题,还包括企业结算、债务等多方面比较复杂的业务问题。二是提高企业参与金融市场运作的业务能力。这主要包括企业债券、股票的发行业务;人民币结售汇业务;外汇业务以及证券交易、外汇交易的基本操作技能等。这些业务对于提高企业的筹资能力,实现股份制改造和发展外向型经济都是必不可少的。三是防范金融风险与金融诈骗的能力。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们的企业敲响了警钟,我国的金融业同时也面临着金融风险的问题。学会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预见与规避风险的能力,必须具有较为丰富的金融知识。而防范金融诈骗的能力则更需要较多的金融业务能力、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1)商业银行与工商企业的业务往来。这一部分主要介绍我国商业银行正在进行着的改革,以及工商企业在与商业银行打交道的过程中必须了解的情况。其中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商业银行本身的运作机制。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原则;基本管理方法和主要业务等。二是商业银行的信贷与结算服务业务。如信贷方式的选择;信贷管理的程序;信贷质量的分析与评估;银行帐户管理和银行结算服务业务等。

  (2)我国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范围很广,但工商管理培训的重点主要放在企业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投资基金方面。主要介绍证券和基金的发行、上市、监管的业务程序和在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对于基础好、有需要的单位,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如二级市场的技术分析等。

  (3)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融资业务。主要内容包括: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融资渠道;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及风险测算;出口信贷业务;外汇贷款业务;欧元业务及对我国的影响等。此外,结合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介绍亚洲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教训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与对策,也是令人关注并有浓厚兴趣的线 几点建议

  一是由于金融形势和金融知识的发展变化速度很快,教学内容不可能系统周到。因此,该培训课程主要注重培养学员对金融知识融汇贯通的能力和应变的能力,养成及时关注金融形势的习惯。二是和其它许多课程一样,金融课程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效果会非常好,建议配合主要教材的修订、调整,组织编写包括现代金融知识在内的多门课程的系列“案例教学指导书”。三是在经济法方面的课程中,加强金融法方面知识的普及和培训也是必要的。

  在现代企业领导者的综合素质中,金融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引起各界的关注,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金融知识更成为培训中的一个热点。但目前在工商企业管理培训计划的十几门课程中,金融类课程可谓是比较薄弱的一个部分。从内容上来看,只是在国际金融部分才被涉及到,而企业普遍关心的银行信贷、证券知识、金融调控和金融风险的内容没有被涵盖在内。具有现代化管理综合素质的企业家,必须熟悉、了解我国的金融大环境,必须学会掌握和运用好现代的金融知识,我们在这方面的培训工作必须得到加强。

  【导读】宁夏宁汇农产品交易市场副总裁陈燕的身上,集了海归、企业家、资深金融从业人士等多重身份。在她看来,商业金融师岗位能力培训是一次学习与自我提升的机会,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平台,是了解和学习最新动态与资讯的天地,将来也会给予人们无限商机。更重要的是,借助商业金融师系统化、专业化课程,系统了解了国家政策与发展方向、国际形势和时事金融,极大助力于她发挥己长、顺势而为。

  2013年9月,商业金融委顺十八大之势获批成立。作为副秘书长单位宁夏宁汇农产品交易市场副总裁的我,经董事长强烈推荐与号召,参加了这次第5期班的学习。从事金融行业20余载,自己也经商多年,有着打工与创业双重身份的我,推开所有工作,开始了这次断续两周的学习,感触颇深。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是个推动商业金融工具与服务创新、提升商业金融服务领域专业化水平的精华培训课程。很多同学都记得我听课很认真,每天总是坐在前排,一下课就缠着各个教授问许多问题。对我而言,这是多么宝贵的机会啊!从商的我,深深地明白,目前的经济形势一方面是疲软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但是另一方面成本出现刚性,利润率直接降低。人工成本、资本价格、资本成本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长的下滑而降低。我希望在这次的北京学习中能够打开思路,寻觅到方法。要知道政府的资源再多都是有限的,而企业家的创造力却是无限的。要想在这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保住自己的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是领头人要率先学习新的观念,坚定自己的信念,要有稳定的心理素质,找到最合适自己的商业模式,学技术,学产品,让自己的企业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我认为商业也好,金融也罢,最困难的地方,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比如银行或投资方无法判断潜在客户的信用风险,商业,特别是大宗农产品等地域差异化较大,影响定价,此乃本质。我们有了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们汇聚一起学习总结的平台,自然也包括了解商业金融的机会。多谢这个平台,给予了我们了解和学习最新动态与资讯的天地,将来也会给予我们无限商机。再次感谢组织这次学习的商业金融委的全体同仁们,谢谢你们组织了各位顶级教授给我们授课,为我们带来了秒杀眼球、震撼心灵的洗礼与归纳。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珍珠,谢谢你们把我们串联起来,发挥更耀眼的光芒。

  我在金融行业服务了多年。所谓金融业,从来都是锦上添花,绝不雪中送炭的,这是常识。只有我们不断提升自己,掌握全方面信息,解决好手中的炭,才能推动商业企业更高效的利用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转化成果,提高技术,抢得先机。

  再次,重点提出并感谢时事讲座,党和政府的政策分析、目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的授课。

  关键词:国有银行;会计分层培训;合作教育;员工个人发展;ISO10015培训管理体系

  在当今我国商业银行中,对会计人员的“道德人”假设依然浓重。这种假设思潮之下,银行组织尤其是培训组织者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技能的储备与提高更多地寄希望于会计人员的自觉学习和自我约束。就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看,会计培训处于被边缘化的低效状态,会计培训的产出效应远没有得到发挥。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道德水准、执业技能跟不上公司上市、应对金融国际化及电子化的需要。倍受关注的2005年1—3月间发生的四大国有银行金融案件,涉案金额超14亿,有些是因基层会计人员内外勾结诈骗、盗窃和造假虚报造成的,这反映了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严峻现实。国家出台的金融法规以及各家银行自身建设的会计内控制度构成了比较健全的监管规范体系,但其约束与导向作用远未发挥。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些法规制度没有通过有效的培训而深入人心。现实中,银行财会人员素质的提高大多仰仗于会计从业者自身的自觉学习。而有限的会计培训由于培训理念、内容设计、方式选择以及管理体制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而使培训收效式微。面对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认为,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围绕培训理念、管理、内容以及方式角度进行会计培训创新应成为当前银行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培训内容与学员需求错位是导致会计培训成效式微的重要原因。如今,培训内容的随意性确定已是培训事业主要症结所在。由于培训内容缺乏对具体需求与培训对象的关照,忽略员工个体特点(性格、智力、兴趣、经验和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和岗位因素,只是提供一些大众化、普及性的知识培训,使学员学无趣味、学无所得。以致浪费培训资源,培训效益几为负值。

  对培训内容的创新安排是培训创值的根本。客观地讲,现今银行会计整体素质还远远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会计的理论价值没有得到真正发挥。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一个关键措施是致力于培训内容上的精心创设。

  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会计培训需求可分为二个层面:一是保健层(基本素质与技能),如记账、算账、报账、责任心、保密意识、纪律性、诚信意识等。这些因素通过培训习得后,具备了基本的工作技能,强化了自我约束,但不能因此获得激励。只是降低了被淘汰的风险,减低了违规的可能性。二是激励层(高级素质与技能),如创新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等。获得这些能力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并因此可获得晋升、提拔和奖励。因此,在进行会计培训设计时,既要保证保健层素质的学习,又要重视激励层面的素质培养。

  能力培训是我们以往忽视的一大问题。作为操作性很强的银行会计必须重视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如创造性工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与客户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等。作为培训组织者应致力于创设各种能力学习环境,使学员在体验、模拟和演练中真正习得技能。

  同时,为夯实反洗钱工作基础,提高反洗钱工作水平和有效性,人民银行一直致力于做好基层金融结构反洗钱培训工作。

  近几年,现有的基层金融机构,云南省已经只剩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储银行,这两家结构的工作人员在开展反洗钱工作时也面临着诸多主客观等多种难点:

  主观上:一是广大基层群众对反洗钱的认识不足。近年来基层人民银行或是当地金融机构虽然都加大了对反洗钱知识的培训宣传力度,但由于对反洗钱工作自身认知不足和工作量大,基层金融机构甚至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导致宣传仍旧不够广泛和深入,对需要核对或获取客户真实身份信息的相关规定执行不坚决,特别是在边疆山区开展反洗钱工作较难。

  二是作为以赚钱为目的的经济利益主体,目前仍有不少金融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认为建立健全反洗钱体系及系统机制不仅要增加成本投入,而且并不直接创造利润,甚至因为严格执行反洗钱相关规定,诸如“了解你的客户”而引起客户的反感导致客户流失等原因,或多或少放弃执行有关客户身份识别和登记报告的义务,特别是躲在边疆山区的基层金融机构。

  三是有些金融机构制度健全程度不够,也未指定专人负责反洗钱工作,认为洗钱指挥出现在大城市,小地方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不会产生洗钱风险,未对反洗钱工作进行足够的重视。

  客观上:一是缺乏反洗钱专门人才,岗位从事人员业务知识掌握不到位,开展培训力度不够大,导致反洗钱知识掌握停滞不前或是无从下手,由于基层金融机构人员配置少,年龄结构偏老化,人员素质等原因,现今基层金融机构人员兼岗太多,事杂,工作强度大,反洗钱的知识及业务技能欠缺,加之人员岗位间轮换流动频繁,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基层行人员对反洗钱工作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上,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很难达到反洗钱工作的连续性和传承性。

  二是缺乏有效的反洗钱监管体系。由于基层人民银行也受人员少,兼岗多,人员素质等原因,会计部门在承担反洗钱这项重要工作上难免会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对辖内金融机构的培训、检查监管的力度和深度都是远远不足的。此外,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几级法人制J9.com,管理体系也正在逐步完善之中;邮储银行的基层网点人员对银行业务的特点还很不收悉,特别是受地域的极限,基层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体系的有效性是远远达不到人民银行的要求的。

  三是反洗钱业务知识及案例培训不够,由于基层央行及金融机构地域、经济环境等因素的限制,使其在反洗钱实际案例上接触有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反洗钱业务知识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时常运用,培训机会较少,业务知识面也较窄。

  四是当前基层央行的反洗钱手段仍停留在金融机构的大额支付交易和可疑交易支付交易报告的审查上,也没有技术手段建立与支付清算系统对接的支付交易监测体系,造成了基层央行但洗钱工作量大,效率低,监督检查力度不够,阻碍了反洗钱工作的深入有效开展。

  首先,针对基层金融机构面临的工作现状,根据相关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兼职多,年龄偏大,实际接触反洗钱工作不深入的特点,需结合人员、地域、年龄结构等因素有针对性地编写、制作培训材料。

  其次,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顺着普通人的一般思维逻辑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解,方便基层工作人员理解记忆。讲述反洗钱案例及反洗钱理论知识,加强反洗钱培训的针对性;

  一是从洗钱的起源着手,讲解洗钱罪的定义,洗钱的上游犯罪分类,反洗钱法定义务性,让基层央行反洗钱相关人员充分理解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例如结合上游犯罪破坏金融秩序24种小罪,涉嫌非法出具、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等犯罪来讲,让一线的金融机构人员了解洗钱犯罪距离他们并不遥远,履行法定义务是他们应尽的社会责任。

  二是从制度框架来讲,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金融机构涉嫌恐怖融资的可疑交易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等一法四规。紧紧围绕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建立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制度,建立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等概念,反复灌输反洗钱的四个基本制度,加深检查工作人员的理解记忆。

  三是有侧重点地讲解客户身份识别工作。客户身份识别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了解客户的真实身份、职业;二是了解客户的经济状况、经营状况、交易目的、交易性质、资金来源和用途;三是了解实际控制客户的自然人和交易的实际控制人。核对有充分理解《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规定,结合第七条新开户、一次性金融服务,第八条办理人民币单笔5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的,第二十条关系的操作中识别、核对、登记几个动作的具体含义,留存身份证明文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的文件特指等等。

  四是结合尽职调查、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做好可疑交易的人工甄别工作。结合人民银行总行对可疑交易监测的最新要求:(1)以客户为单位;(2)可疑交易监测分析应覆盖各项金融业务;(3)可疑交易监测分析应覆盖金融业务的各个环节;(4)对网银等非面对面高风险业务进行监控;(5)设立监控名单,实行全天候监控。

  讲解可疑交易识别的方式方法、途径,至少应从客户的职业、年龄、收入、账户的基本情况入手;结合交易的可疑特征;客户的风险等级、历史交易情况,行为特征、关联客户的基本信息和交易情况等来分析甄别可疑交易。

  通过培训,让基层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工作人员进一步了解规范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性,引导、督促金融机构正确处理反洗钱与依法经营、严格履行反洗钱义务。在业务办理中加强人工甄别,发现超过规定金额的、频繁进出的大额交易应结合交易金额、频率、流向、用途等不符合正常特征和可疑交易要记录、分析,符合重大可疑特征及时向人民银行报告;依据客户身份识别管理办法,严格开户审查,认真审核其提交证件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加强现金管理,严禁为单位和个人违规提现;提供保管箱等可能发生洗钱活动的中介服务时,严格执行身份核实制度;承兑、贴现时,要对票据的真实交易背景认真审查,防止犯罪分子利用虚假交易的商业票据进行洗钱。

  公司于4月19日下午举行的关于党的精神专题培训,内容丰富,意义深刻。在近三个小时的学习培训中,郑仓元教授为我们上了生动又富有趣味的一课。他从党的总结的五年来的成就,讲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进而又结合自身的生活感悟,将他的分享延伸到人的修为和人生的意义的高度。

  在培训中,郑仓元教授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原来讲的“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这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反映了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反映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点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建设仍然是中心工作,但在新时代更要注重抓全面发展。

  作为金融行业的从业者,经济建设与我们息息相关。在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正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举措。

  经济建设的转型期对我们从业者来说,即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通过业务的创新安全度过转型期的危机与挑战,并牢牢抓住经济转型带来的空间与机会,是我们工作的关注重点和实践目标。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工作中,如果我们裹足不前,单纯依靠历史经验,则不能激发新的活力,无法获得长久的稳定与发展。因此,我们要在稳步发展的前提下,不断寻求新的方向,敢于涉足新的领域。敢于创新J9.com,勇于创新。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要立足本岗、脚踏实地,以自身实际行动补齐发展短板、提高业务质量、增强创新活力、维护金融安全、扩大开放水平,为驶入新征程的中国经济贡献力量。

  在培训的尾声,郑仓元教授亲切地与我们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并将人生最大的意义总结于“好玩”二字,颇具深意,发人深省,将原本严肃的学习化作生动有趣的交流。这次培训不仅让我们加深了对党的精神的领会,更让我们有机会静下心来反思生活,得到了大到对国家、对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小到对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多方位的领悟,获益良多。

  “三农”问题是困扰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障碍性因素。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多样化就业,是有效地解决“三农”的“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河南省作为我国农村劳动力大省,共有农村劳动力4915万,而2010年实际转移农村劳动力仅为1843万,占比37.5%(河南省统计局,2011),我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仍有很大的潜力。研究金融危机后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培训内容与工作关联度,探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内容与工作关联度规律,从而更加有效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采用实证问卷调查方式,调查问卷按劳动力工作的地域进行设计,具体包括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本县镇和本村。2009年1月 10日至2月10日,通过对豫中郑州市登封县宣化乡才沟村第6村民组、许昌市鄢陵县南坞刘圪村和平顶山汝州市小屯乡范湾村第4村民小组,豫南信阳市潢川县白术村第9村民小组、南阳市红泥湾乡竹园村第5村民小组和驻马店市遂平县和兴乡后楼村第5村民小组,豫北安阳市安阳县辛村乡南伏恩村、新乡市原阳县陡门乡安庄村、焦作市郇封镇雪庄村第6村民小组、濮阳市南乐县张果屯乡西韩森固村第6村民小组和济源市北海庙后村,豫东周口市淮阳县齐老乡杨楼大队西三刘村、商丘市虞城县城郊乡罗庄村和开封市兰考县坝头乡孟房村第2村民小组,以及豫西的洛阳市栾川县栾川乡七里坪村第9村民小组和三门峡市灵宝县马家寨村等河南省豫中、豫北、豫东、豫西和豫南五大区域的16个村庄或村民小组共2076名农村劳动力金融危机后的培训内容与工作关联度抽样普查,通过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力求得出河南农村劳动力培训内容与工作关联度的内在规律。

  研究发现,河南农村劳动力具有以下特点:男女比例接近,女性稍多;已婚占大多数,其次为未婚劳动力,但离异比例呈上升趋势;年龄集中在18~55岁年龄段;教育程度以小学和初中等较低的教育程度为主,其次为高中和中专,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占比较低。

  在接受调查的全省不同地域16个村庄的劳动力中,农村劳动力接受过培训的人数占农村整体劳动力的19.13%。在这部分接受过培训的务工人员当中,培训内容和从事工作的关联度如下:认为从事工作和接受的培训有相关性的比例较高,占将近18%,说明了培训工作的目的性较强。但这18%当中,认为培训工作和接受培训的内容很贴近的比例仅有不到不到6%,另外还有1%多一点的务工者认为接受的培训和从事的工作不具相关性,说明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有待提高。

  河南五大区域农村劳动力培训内容与工作的关联度均表现为培训内容与实际从事工作“贴近”占比不高,而“有些相关”的比例则相当高,说明培训内容对工作的针对性还不强,需要进一步提高。另外,豫南劳动力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的“贴近”比例最低,“有些相关”的比例最高,而豫中的情况则正好相反,且“不相关”的比例最高,说明豫南劳动力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的出入较大,豫中劳动力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的出入较小。

  男女农村劳动力培训内容工作关联度方面表现出培训内容与实际从事工作“贴近”占比不高,而“有些相关”的比例则相当高,说明培训内容对工作的针对性还不强,需要进一步提高。另外,男性参与培训的比例比女性略高;男性中培训内容工作关联度和总体分布相吻合,但是女性中培训内容与工作关联度“贴近”的占的比例较大,培训内容与工作“有些相关”的相对男性而言少了一些,说明女性比较务实,参加一些和工作关联度大的培训,针对性较强。

  不同婚姻状况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内容工作关联度方面表现出培训内容与实际从事工作“贴近”占比不高,而“有些相关”的比例则相当高,说明培训内容对工作的针对性还不强,需要进一步提高。另外,未婚和已婚的对于培训内容工作关联度的认识所占的比例大致相同,离异的比例比较高,大概占到半数。已婚中培训内容与总体所占比例比较接近,未婚中最高的比例是培训内容与实际从事工作“相关”,但未婚的参与培训的比例比已婚的稍高一些。离异中表现出培训内容与实际从事工作“贴近”占比很低,而“有些相关”的和“相关”比例则相当高,其背后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不同年龄阶段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内容工作关联度方面表现出培训内容与实际从事工作“贴近”占比不高,而“有些相关”的比例则相当高,说明培训内容对工作的针对性还不强,需要进一步提高。另外,年龄在65岁以上参与培训占了近半数,其次为55~65岁、36~45岁、18~25岁,26~35岁的农村劳动力参与培训所占比最低,说明总体上来讲,农村劳动力对培训比较认可,愿意接受培训。在年龄分布上,65岁以上农村劳动力参与培训所占比例较高其背后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内容工作关联度方面表现出培训内容与实际从事工作“贴近”占比不高,而“有些相关”的比例则相当高,说明培训内容对工作的针对性还不强,需要进一步提高。另外,接受培训最多的为大学及以上学历,比例占接近半数,其次为大专学历,小学,初中,高中,文盲所占比很低,说明总体上来讲大专及大专以上高学历农村劳动力对劳动力培训态度更积极,有更清醒的认识和认可。而在这两部分中表现出培训内容与实际从事工作“有些相关”的比例特高,其中原因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培训内容和从事工作的关联度表现为从事工作和接受的培训有相关性的比例较高,但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有待提高。豫南劳动力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的出入较大,豫中劳动力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的出入较小。

  男性、离异和未婚及大专学历以上学历对培训内容与工作关联度认可的比例较高,65岁以上较多的认可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关联度,其次为55~65岁、36~45岁、18~25岁,26~35岁的农村劳动力所占比最低。

  [1]肖 称 萍.我国农民工转移培训的现状与实施对策[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4).

  [2]张亿钧.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7(4).

  [3]杨万甫.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思考[J].农业经济,2008(6).

  [4]刘忠明.农民工培训问题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7(10).

  [5]王小和、张艳.农民工进城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探讨[J].农村经济,2006(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多层次、立体化、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项目编号:yb2010110)和2010年浙江省科技厅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活动资助项目“多层次、立体化、高技能金融人才培养基地及教师团队建设”(项目编号:2010R30G1120009)的研究成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提出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简称并举并重),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贯彻《纲要》精神,应根据自身特点,准确定位,切实做好涉农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既能实现学生的顺利优质就业,又能实现办学市场的有效扩展。《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简称《金融人才规划》)指出,金融人才是金融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发展农村金融离不开大量了解农业、理解农民、熟悉农村的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加强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体现。

  自2003年8月的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以来,农村金融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已经成为我国县域金融主体,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公司及邮政储蓄银行县域金融网点发展迅速,成为县域金融的重要组成。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年报,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已成立农村商业银行212家,农村合作银行190家,组建县级农信联社2265家,村镇银行635家,农村资金互助社46家,公司4282家①,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份额为15.2%,较上年增加0.3个百分点。但是,现有农村金融人才的学历层次偏低,金融专业人员相对偏少,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依然短缺,已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早在2006年,为解决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和队伍素质低的问题,银监会出台《关于优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人力资源结构的指导意见》,计划到2016年,形成与现代金融业发展相协调的员工总量及合理的年龄梯次和文化、专业、分布结构。据《金融人才规划》,金融从业人员总量将由2009年的372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448万人和2020年的515万人,其中县域金融人才支持工程将发挥金融支持“三农”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金融后备人才储备工程将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加大金融人才培养力度。可见,当前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工作具有优良的外部环境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我校是一所国家示范性金融类高职院校,主要为行业基层岗位培养职业人才。近年来,践行“并举并重”的人才培养路径,以农村合作金融(简称农金)专业为依托,以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②、农村金融学院③为平台,探索实践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农金专业面向在校生开展全日制学校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了解农业、理解农民、热爱农村,熟练操作、熟知产品、熟悉营销,才能兼备的农村金融人才。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面向行业企业学员开展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满足农村金融机构员工学历提升和岗位培训需求。农村金融学院主要发挥行业企业与学校人才培养部门的纽带作用,推进校企合作育人,开展订单培养。为了推进人才培养机制的实施和运行,一方面,农金专业、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全面协作,通过整合师资队伍、合作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共享校友和社会资源等提升人才培养基础能力;另一方面,推进产学合作,扩大农村金融学院的合作企业,继浙江农信联社之后,邮储银行及农行浙江省分行等多家金融机构也陆续成为我校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的合作企业,通过引入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J9.com。在校企合作育人框架下,也引进了行业企业的人力、物质等资源,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培养基础能力。农村金融人才的培养机制如图所示:

  由行业专家、职教专家和专业老师经过多次研讨,确立了“一年级金院学子、二年级系部学友、三年级企业学徒”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修订完善了全日制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与培养环节,形成了以校内理论教学、专家讲座、课程实训、技能训练与校外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为主要内容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并顺应人才培养规格的变化,适时优化调整。以农村金融学院为平台,在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办学模式的助推下,与浙江省农信社系统、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广泛开展订单培养。二年级下学期,行业企业与全日制在校学生经过双向选择组建订单班,三年级进入订单人才培养过程,将全日制教育与岗位培训有机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培养职业人才。

  我校前身是浙江银行学校,被誉为浙江银行业的“黄埔军校”,在浙江金融业具有深远影响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在行业具有较高的声誉和美誉,与行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是浙江农信社系统、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浙江省分行的指定培训基地。近年来,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在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方面,根据自身优势,重点开展农村金融机构新员工入职培训和基层在职员工的岗位职业能力培训。主动加强和委托培训单位的合作,通过共同量身定制培训包、共同研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共同选择专业教师和行业培训师、共同建设实训条件等保证了职业培训预期效果的实现。在学历教育方面,通过引进和统筹优质继续教育资源,重点为进入农村金融机构工作的校友服务,提升他们的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

  职业教育需要学校培养具有岗位任职资格和从业能力的劳动者。培养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需要在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内

  容选择方面,重视职业资格考证和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并兼顾职业发展的较高学历要求。基于此,在课程建设与体系构建方面,如“金融基本技能”按照行业标准设计技能水平的认证考试;接轨银行、会计、外汇、证券等金融从业资格考试,开设“货币金融学基础”“金融法规与案例”“小额信贷实务”“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国际金融实务”“证券投资实务”等课程,兼顾考证要求设定教学内容;“三农经济”“农村金融专题”等课程深化专业知识;“大学英语”“经济数学”“经济学基础”等为学生的学历提升奠定基础。上述课程改革与建设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也满足了新入职员工和基层一线岗位培训对相关课程的需求。

  基于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共同需要,以农村金融学院为纽带,发挥农金专业、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各自人力与资源优势,形成人才培养工作合力。在师资方面,整合校内专兼职师资力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业务能手、专家、内训师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对专业教师中名家名师的培育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建设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团队。在实习实训基地方面,着力建设“学做一体”的校内仿真实训室和遍布浙江城乡的农村金融网点实习基地。已建成校内实训室4个,总面积1470平方米,员工培训实训中心近1000平方米,与行业企业共建布局全省的校外实习基地50家,其中紧密型21家,有效解决了实习实训场所的数量不足和功能不全问题。此外,多方合作还体现在课程开发、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诸多方面,为农村金融人才培养夯实了基础。

  1.培育了大量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支持了农村金融业发展。全日制学生中农村金融机构订单就业人数由2009届的441人增加到2013届的536人,在金融就业残酷竞争下总量仍呈稳定增长态势,5届就业累计达2453人;农村金融机构职员培训由2009年的2390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5831人次,2009~2012年9月底,累计培训学员17293人次。学员类型以新员工、银行柜员、客户经理、主办会计、后备人才等为主,培训特色明显。人才培养的行业影响力不断扩大,有力支持了地方农村金融业发展。

  2.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农村金融人才培养能力明显提升。农金目录外专业的设立、建设与发展是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的依托,农金专业是2010年度省级特色专业。通过校企合作与校内协作,优化整合和共建共享师资团队、课程与教材、实习实训场所等资源条件,显著提升了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的基础能力,不断完善了专业学生、订单学生、培训学员三大类人才培养机制,农村金融人才培养能力明显提升。据麦可思调查,2010届农金专业学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2713元,对口就业率为92%,毕业生对母校满意率为96%,农村金融机构对学校人才培养满意率为95%。

  3.人才培养与教学研究成果丰硕,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高。近年以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为主题,共调研省内金融机构近百个,完成3个省级教研课题,出版专著2部,发表高质量教研论文近20篇,编写出版农村经济金融类教材5本。多位专业教师融入政府、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专题调研,接受行业委托课题,担任农村金融机构独立董事等,为农村金融行业和机构发展提供决策建议,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

  1.人才培养要构建校企合作与校内协作机制。“并举并重”培养职业人才,明确了全日制学校教育和非全日制职业培训在人才培养中的对等地位。对于职业人才培养来说,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都要指向职业能力与素质。首先要整合校内的师资、课程、教学场所等资源,加强校内协作,为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提供条件保障。校外资源是做好职业人才培养的另一支柱,加强校企合作,可以通过校友、行业专家、企业能手充分了解人才培养要求和需求信息,引入校外人力、物质等资源服务校内人才培养,进而形成互利共赢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2.构建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资源共享机制。开展职业培训过程中,学校相关部门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更为紧密,对行业企业基层一线员工的人才标准及其变化的理解更为透彻,为学校教育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供行业企业专家资源及相关建议。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师资队伍、课程、教材及实训条件建设等为职业培训提供优良的资源条件。两者的资源共享,可以相互弥补不足,优化提升了人才培养能力。如师资队伍建设,在适应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中,可以优化双师结构,提高双师素质。

  3.人才培养基础能力建设要辐射岗位培训和学历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加强人才培养基础能力建设是提升办学能力的基础工程。当前多数学校的人才培养仍以服务学校教育为主,基础能力建设多是基于全日制学生的职业化培养,而相对忽视非全日制岗位培训和学历教育的要求。考虑到职业培训的旺盛需求及职业生涯发展需要,高职院校要重视非全日制岗位培训和学历教育对基础能力建设的要求。故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要求、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要主动辐射岗位培训和学历教育,提升人才培养基础能力建设水平。

  ①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公司分地区情况统计表[EB/OL].,2011-12-31.

  ②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下属二级学院,主要负责非全日制岗位培训与学历教育。

  ③农村金融学院是由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与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浙江省分行等合作组建的产学合作学院。

  [1]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农村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重地项目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J].浙江金融,2006(8).

  [2]王艳,陈小辉,邢增艺.网络借贷中的监管空白及完善[J].当代经济,2009(24):46-47.

  [4]丁婕,古永红,陈冬宇.交易信任,心理感知与出借意愿——P2P在线借贷平台的出借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信息管理分会场论文集,2010.

  [5]王毅敏,王锦.网络借贷的发展及中国实践展望研究[J].华北金融,2011(2):54-55.

  [6]刘文雅,晏钢.我国发展P2P网络信贷问题探究[J].北方经济:综合版,2011(14):90-92.

  [7]王紫薇,袁中华,钟鑫.中国P2P网络小额信贷运营模式研究[J][J].新金融,2012(2).

  [9]李雪静.国外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7):101-104.

  [11]蒋琳,李万业.P2P网络借贷平台监管问题及建议[J].时代经贸:下旬,2013(8):38-38.

  [12]娄飞鹏.国内外P2P网络借贷平台比较分析及建议[J].中国金融电脑,2013(9):64-68.

  [13]郑霄鹏,刘文栋.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14(2).

  [14]张晓芬,张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兰州学刊,2013(12).

  [15]周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11).

  [16]龚映清.互联网金融对证券行业的影响与对策[J].证券市场导报,2013(011):4-8.

  [17]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5):86-88.

  [18]陈明昭.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及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31):119-120.

  [19]刘澜飚,沈鑫,郭步超.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对传统金融模式的影响探讨[J].经济学动态,2013(8):73-83.

  [20]王光宇.互联网金融挑战传统银行业[J].银行家,2014(1).

  [22][1]陈海强.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创新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1).

  [23]吴思.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前景--专访德地立人[J].中国经济报告,2014(1).

  [24]陈健.论互联网金融创新--基于第三方支付支付宝视角[J].中国市场,2014(2).

  [26]徐天舒.互联网金融热背后的冷思考[J].股市动态分析,2014(3).

  [28]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田俊国.上接战略,下接绩效:培训就该这样搞[M]北京联合出版社.2013.

  [3]张贵益.对农业银行培训工作的调研与思考[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9.

  [4]黄勋敬.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培训体系建设[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9,06:46-51.

  [5]梁健洪.对农业银行培训工作的调研分析[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0.

  [6]张翔.以岗位任职条件为本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建设[J].了望.2007.17:4.

  [7]范海鸿.ERM框架下人民银行培训中心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纵横.2012.

  [9]孙炳新.商业银行员工培训对基层人民银行培训工作的启示[J].金融纵横,2010.

  [10]吴程彧.欧洲银行人才培训管理经验值得借鉴[J].现代商业.2012.

  [11]杨群华.金融培训需求新变化与对策思考[J].金融经济.2013.

  [12]罗伯特.韦兰.保罗.科尔着.走进客户的心[M].北京.经济出版社.1998.

  [13]薛婧.国有商业银行员工培训问题研究[D].华东山东师范大学.2012.

  [14]孔赞春.对优化基层人民银行培训效果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0.

  [15]刘敏.龙江银行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0.

  [16]王浵世着.步步为赢:从职场新人到银行行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06.01.

  [17]张敏.关于优化商业银行员工内部培训的思考与建议[J].金融经济.2010.

  [18]贺苗,苌花荣,袁晓军.外资银行本土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启示[J].经济问题.2009.

  [19]乐志成.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企业在职培训风险研究[D].广西大学.2012.

  [20]孙良子.银行培训中的需求分析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21]李湘萍.在职培训经典研究文献评述--基于在职培训研究视角、方法与发现的评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05:13-16.

  [22]马克.詹金斯着.施昌奎译.以顾客为中心的战略-从战略的高度对客户进行思考[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1]倪仕水.不同租赁模式及其战略选择[J].建筑机械,2009,(3):36-38.

  [3]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第17号一租赁[Z].2011-1-1.

  [4]闵一民,王忆华.略论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J].金融教学与研究,1986,(1):3-4.

  [5]陈伯施.铁路运输装备融资租赁创新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

  [6]陈建中.融资租赁理论与业务创新研究P].湖南:中南大学.2009.

  [7]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Z].1999-3-15.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税务总局.营业税税目注释(试行稿)[Z].1993-12-27.

  [9]姜仲勤.融资租赁在中国问题与解答[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杜.2008.

  [10]余蝉杉.中小企业融资模式--融资租赁保理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24):62.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外商投资租赁业管理办法[Z].2005-2-3.